党建质量提升“对标争先”培育行动计划系列活动纪实


2019级博士生中国史党支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不忘初心才能更加自觉,担当使命才能更加坚定。同时强调,“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2020116日至7日,历史学院2019级博士生中国史党支部组织支部同学前往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古城考古遗址和西柏坡纪念馆参观学习。学思践悟,此次学习是党支部开展党建质量提升“对标争先”培育行动计划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项目系列活动之一,旨在通过实践学习开展党员党性教育。

116日上午七点半,支部一行7人乘车从从津南校区出发前往平山县城,中午到达县城之后稍作休息,下午两点半动身前往中山古城考古遗址公园参观学习。中山古城遗址位于河北省平山县滹沱河北岸,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山国兴建的都城遗址。春秋末年,白狄族鲜虞部在有险可守的中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粟山)建国。因中人城城中有山,故曰“中山”。由于是鲜虞人所建,因此在史书之中又称鲜虞。战国时期,中山国与齐、魏、燕、赵等强国相抗衡,耀兵称王于太行山麓。由于是游牧民族所建,历史短暂,史载缺略,中山国遗迹长期湮没于地下,两千多年来鲜为人知,故有“神秘王国”之称。19741978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对中山古城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发掘,在王陵区内发掘了两座大型陵墓,分别为中山王厝墓及其父亲成王墓。两墓中共出土随葬品19000余件,其中有青铜礼器、陶礼器、漆器等,很多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我们此次主要参观了中山国王陵陈列馆和中山王厝墓,通过陈列馆里的实物展示,一个绚丽多彩的中山国出现在大家眼前,宏大的“中”字形大墓、豪华的车马坑、新奇的葬船坑、华美的青铜器、玉器等,无一不诉说着她过去的辉煌与繁盛,精致的文字记载则向我们揭示了她伟大的历史传承。中山三器——王厝铁足铜鼎、夔龙饰刻铭铜方壶和胤嗣刻铭铜圆壶更是让大家大开眼界,赞叹连连。三器精美端庄,古朴深沉,以长篇铭文著称于世。它们的出现,为战国文献研究、古文字考释、书法美学等提供了异常宝贵的资料。古中山国在游牧民族与中原各民族的交融碰撞中创造发展出的辉煌灿烂的中山文明,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丰厚的历史遗存和文化气息至今依然深深地影响着河北大地。参观之后,同学们来到“至美中山”文化创意馆参加文化体验活动,在指导老师的耐心讲解下,大家兴致勃勃地临摹了该馆所藏的标志性文物复件,体验了金石拓片技艺,墨拓传统技艺与同学们的专业相称,大家因此情有独钟,受到普遍欢迎。

117日上午八点半,支部同学从平山县城出发,前往西柏坡纪念馆参观学习。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中部,地处华北平原和太行山交汇处,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央工委、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的所在地,在特定的历史机缘中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瞩目的地方。这个冀西山区、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不仅风光秀丽,而且山肥水美,是一片红色热土。周恩来总理曾说:“西柏坡是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在这里,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决定了中国的命运;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西柏坡因此得名“新中国诞生的摇篮”。

初到西柏坡,已经是北国深秋,但却未有萧瑟之景,前来参观和学习的人们络绎不绝,景象十分热闹。出发前,我们曾做过一些资料收集的工作,对西柏坡有一定的了解,但当大家真正走进这个革命圣地,看到那些古朴的院落、珍贵的文物、历史照片所折射出的历史场景,更能深深地感受到巨大的心灵冲击。我们认真参观了国家安全教育馆、中共中央旧址、西柏坡纪念馆和廉政教育馆。毛泽东同志说:“要战胜敌人必须打两种战争,一种是公开战争,一种是隐蔽战争。”在国家安全教育馆里,我们看到了党的隐蔽战线为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和建立新中国、为保卫新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为保卫改革开放成果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铸就的辉煌业绩、不朽功勋和突出贡献。“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在不为人知的背后,在不见硝烟的战场,为了胜利,革命先烈们喋血其间,留下了一首首无言的赞歌,一座座无名的丰碑。陈列展览馆内展列的一件件旧物,一封封重要信件,一次次艰难转战,更向我们昭示着党的那段峥嵘岁月。

参观中共中央旧址,宛若走进了鲜活的历史教科书。在金黄的西柏坡岭下,在清澈蔚蓝的滹沱河水旁,一间间极为简朴的农家土坯小院里,还留存着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革命伟人工作、生活的痕迹,望着房中的旧物,仿佛能够看到房间昔日主人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浪潮中艰苦奋斗的激情身影。作为新中国的开创者,他们住的地方毫不起眼,甚至非常寒酸,就连室内仅有的几件像样的家具——沙发、浴缸等,也是通过缴获所得。全国土地会议是在空地上搭布棚召开的,许多代表没有座椅,就以石头为椅,膝盖为桌;中央军委作战室里则仅有三张大桌子,堪称是世界上最小的指挥所;七届二中全会会址更是简陋拥挤,由伙房临时布置成了会场。凡此种种,都直观地反映出了革命先辈们艰苦的生活环境。但正是因为如此,党中央和人民群众住在一起,吃在一起,贴近群众,才能感受群众的所思所想,才能执政为民,才能获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形成燎原之火。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秉持的精神追求。参观途中,“努力奋斗,为人民工作”这句毛主席当年为进修的基层党员所写的题词吸引了同学们关注的目光。大家表示,我们今天更应牢记主席的寄语。今日的奋斗或许不再是冒着枪林弹雨奋勇杀敌,但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仍需有人去为之努力。作为青年党员,我们的专业或许不同,努力目标却是一致,那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工作。时代变了,理想和信念却永远不会改变。

聆听导游细致的讲解,领袖们昔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风采仿佛重新浮现。观摩朴素整洁的泥砌房屋、斑驳桌椅和作战地图,领袖当年的教导言犹在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我们一起重温了入党誓言,希望用这样的形式回首初心,阔步前行。

山间的风微冷,却无法吹灭大家心中澎湃的热情。活动即将结束时,我们在五大书记的雕像前合影留念。参观学习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是我们继承革命精神、追寻伟大理想的步伐不会停歇。西柏坡纪念碑前鲜花簇拥着的“赶考”二字,更是时刻让我们警醒——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作为党员,西柏坡之行让我们明白,胜利来之不易,我们需要认真感受党一路走来的苦难辉煌历程,我们可以从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中汲取磅礴力量,让我们能够在时代大潮中奋勇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要求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加强“四史”学习,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怀揣着西柏坡之行的所思所悟,1110日晚,我们支部与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2019级政治学博士生党支部开展了党建沙龙活动。交流活动伊始,史正玉同志介绍了支部同学前往西柏坡参观学习情况,分享了自己对西柏坡精神的理解他认为,西柏坡精神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可概括为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赶考”和创业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以及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精神。此外,他还回顾了西柏坡时期党对执政问题的探索。最后指出,在红色政权的漫长行程中,西柏坡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拐点。正是在这里,中国共产党孕育成熟了诸多独特的经验,取得了诸多决定性的胜利,实现了从建立政权到巩固政权的历史转变,从而建立了新中国。

之后,结合“四史”学习心得以及西柏坡精神,两个支部的同志进行了党建与学术方面的自由发言,讨论的话题涉及西柏坡精神、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国家治理等多个话题。

政府学院的同学谈到,说起西柏坡精神,自然就会联想到赶考精神,毛主席在“窑洞对谈”时提出打破历史周期律的关键在于依靠人民。回顾中国古代历史,广大人民群众一直是被忽视或作为被统治的群体,毛主席之所以有自信说我们能够跳出历史周期律,就是认识到了人民的力量。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更彰显了党所坚持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原则。谈及抗日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部分史实被一些媒体、影视剧扭曲的现象时,同学们认为,这种对历史事件轻言定论的行为、一些没有科学性的论断极大地影响了大众对历史事件本身的理解与评价。抗美援朝战争体现了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人向死而生、舍生忘死、顽强斗争的民族血性,也是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标志性事件。我们要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理性分析、客观评价历史事件。

史正玉同志分享了自己在西柏坡的见闻并与在座的同志们分享了自己的所想所感。他说,周恩来总理当初选择在西柏坡的居所时,主动选择居住到离防空洞最远的一处房屋,从这件小事上可以看到优秀共产党员甘愿奉献牺牲的精神。这种精神源自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并且始终贯穿在他们的日常行为之中。在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中,有许许多多默默无闻的党员同志用生命和实际行动践行了理想与信仰,迸发出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这种行为并非单纯的个人英雄主义情怀,所反映出的更是信仰的力量。

此外,大家还对学科交叉的相关学术问题进行了讨论与对话,如韩燕彪同志介绍了甲骨文研究情况,王顺同志和史正玉同志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同政府学院的同学交流了官员任期和国家治理的关系问题。大家发言踊跃,讨论气氛热烈,开展了历史学和政治学学科之间的积极对话。活动的最后,政府学院2019级政治学博士生党支部书记鲍伟慧同志作了总结发言,认为通过这次活动,大家更好地了解了西柏坡精神,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更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有助于今后的科研工作,希望今后两个支部能保持联络,多多走动,继续开展类似的活动。

本次党建沙龙活动是历史学院2019级博士生中国史党支部党建质量提升“对标争先”培育行动计划系列活动的重要一环,是一次跨学院、跨学科的理论学习形式的新尝试。开展此类主题党日活动,旨在促进院系、学科之间的互动与对话,为两院同学搭建进行学术与党建交流学习平台,让大家有更多接触沟通的机会。大家专业不同,知识视域有别,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讨论,可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藉此给彼此带来一些新的认识,提高理论水平本次活动持续了两个小时,与会人员积极参与、热烈讨论、氛围轻松,提高了同志们的“四史”理论水平与党性修养,加强了支部间的联系,取得了良好效果。

1119日中午,历史学院本科生党支部创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坛”第一期开讲,王利华教授作了《史学素养与做人》的主题报告,2019级博士生中国史党支部的同学们受邀与会,何金骑同志结合前往西柏坡纪念馆的参观学习经历代表支部作了交流发言。他提出,西柏坡的生活是艰苦朴素的,这反映出党中央贴近群众、执政为民的作风,终使星星之火燃起燎原之势,许多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大事在此深深扎根。回首来时路,我们深知不易,迈进新时代,我们倍感振奋。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只要我们秉承先辈们的宏志,永葆共产党的初心,牢记服务人民的使命,努力奋进,就一定能够不负青春韶华,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2019级博士生中国史党支部依托南开史学平台,组织开展外出参观学习、党建沙龙以及论坛交流学习等活动,同志们从中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进一步树立了文化自信,感知革命历史,接受思想洗礼,做到了学思践悟相结合,彰显南开大学“爱国奋斗、公能日新”的光荣传统和历史学院“惟真惟新,求通致用”的办学宗旨,有力推动了理论型、学习型党支部的建设